一棟棟青磚黛瓦的黔北民居分布鄉間,油亮發黑的通村公路上車流絡繹不絕,旅游核心區的陶藝街上,游客們熙熙攘攘……
7月16日,“脫貧攻堅在行動·同步小康看貴州”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,一幅新農村的美麗圖景呈現在眼前。
花茂原名“荒茅田”,曾是個雞鴨滿地跑、塵土漫天飛的貧困村,群眾出行難、看病就醫難、農田灌溉難、增收難,外出打工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。
“出行難、飲水難、看病就醫難、農田灌溉難、村民增收難,是花茂村過去的真實寫照!被宕逦瘯魅闻睚埛腋嬖V記者,通過“四在農家·美麗鄉村”建設,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、小土房變成了兩層小樓,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村里都贊嘆花茂“舊貌變新顏”。
從最初的鄉村旅游,到現在初具規模的紅色游、田園游、智慧游,村民掙錢的路子日益增多。村民王治強投資開起了農家樂,取名“紅色之家”。如今,王治強的“紅色之家”生意紅火,每天接待200人次,為村民提供了10多個就業崗位。在王治強的帶動下,目前,全村已發展農家樂28家,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個,引進大型農業企業一家,解決近千人就業。
2014年以來,花茂村搶抓“四在農家·美麗鄉村”創建的機遇,在全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,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,迎來了山鄉巨變;暹通過“一事一議”財政獎補政策,累計整合資金2.4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全面改善了村里的水、電、路、訊、氣、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,建成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、游客服務中心,核心區域還實現了免費WiFi和“天網工程”全覆蓋。
走進花茂村母氏陶藝館,不少游客正在制作陶藝作品。土陶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不停地穿梭其中,為店里的游客提供指導。
“沒想到這老手藝還能再次煥發生機!蹦赶炔诺募易迨炙囈褌鞒杏邪儆嗄,也曾面臨“混不下去”的尷尬,“準備關張,外出打工”。但如今,母先才的陶藝館生意甚是紅火,每年賣出的陶藝制品達2000多件,節假日還要接待不少現場體驗陶藝制作的游客。
“以前20元一個的土罐,現在能賣到70元!蹦赶炔鸥嬖V記者,他從事土陶制作已經37年,2015年開始從實用型陶藝轉型做旅游產品,主要生產缸、鹽罐、酒壇、酒瓶等生產生活用品和工藝品,還創辦陶藝體驗項目,年收入能夠達到40多萬。
母先才說,近年來,花茂村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,不僅錢袋子鼓了,花茂村也舊貌換了新顏。
“這里是一幅美麗的鄉村畫!眮碜詮V西的游客張衡告訴記者,花茂的風光很漂亮,山水、田園、人文融為一體,“鄉愁”滿滿。
四棟獨具特色黔北民居構成了花茂古法造紙工坊——“花茂人家”!肮欧ㄔ旒埐粌H給花茂村增添了一些特有的藝術氣息,也豐富了游客游玩的樂趣,還讓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!被思覄撌既藦垊俚媳硎,現在的來花茂村的游客越來越多,今年的收入也會在往年的基礎上有所上漲,花茂的日子越來越甜。
據統計,2017年,花茂村共接待游客數量約70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3000萬元,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7年16000元,2017年脫貧21戶74人。
通過幾年的發展,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、紅色文化、陶藝文化與特色高效農業的有機融合,守住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,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,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花茂,這個曾經的窮鄉僻壤,如今苦盡甘來,成了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田園!拔覀兓俗鰤舳荚谛!”彭龍芬說,花茂村將繼續念好“山字經”,打好“生態牌”,讓“鄉愁”更濃。